到过法国的旅游者,一定知道位于城北蒙马特高地脚下白色广场附近的红磨坊。屋顶上装着长长的、闪烁着红光的大叶轮的红磨坊是较为地道的法国式歌舞厅。印象派大师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名作《红磨坊》使这个歌舞厅蜚声世界。 说起红磨坊,无数人以为它是一个灯红酒绿,春光初透的场所。其实,只要你亲身领略过它的风姿,就会知道,红磨坊是把法兰西的民族色彩和浪漫情调,把古典、现代和时尚融为一身的美妙盛宴,红磨坊的美丽与色情无关。 红磨坊拥有当今世界最时髦的理念,最新潮的服装,最新颖的音乐和世界上最漂亮的姑娘。她是法国康康舞的发源地,作为享誉世界的百年老店,法国每年新年夜都要向全国转播红磨坊或者是丽都夜总会的歌舞表演,性质与中国新年除夕夜的春晚相似。 红磨坊坐落在蒙马特高地,这里白天游人如织,旅客纷杂,但在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的时分,红磨坊便红彩照身,光芒四射,而那硕大如棚的风车,就这样已经招摇了一百多年。 背景 红磨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那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艺术家,在蒙马特高地作画卖艺,使那一带充满艺术气氛,成为巴黎最别致、最多姿多彩的城区之一。由于艺术活动活跃,蒙马特高地街区那弯弯曲曲的卵石坡路的两侧,小咖啡馆、小酒吧生意兴隆。后来,这些小咖啡馆、小酒店里来了一些舞女,她们穿着滚有繁复花边的长裙,伴着狂热的音乐节奏,扭动着臀部,把大腿抬得高高的,直直地伸向挂着吊灯的天顶。当时英国人称这种舞蹈为“康康舞”,认为它很放荡,很下流,禁止在英国演出。 但是,康康舞在蒙马特高地很受欢迎。每年狂欢节,舞者走上街头大跳特跳,人们从城市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社会学者在分析康康舞盛行的原因时指出,1871年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萎靡不振。现实生活中丑闻充斥,金融财团明争暗斗,劳资矛盾加剧。人们厌倦了民族主义者的大话空话,整个民族感到极度的空虚。在重新找回生活坐标之前,法国人感到苦闷、彷徨。然而,忧郁不是高卢人的特点,他们很快就学会用玩世不恭来取代苦闷,这就促使一种放纵的风气在巴黎弥漫。 1889年10月,红磨坊歌舞厅在康康舞的乐声中正式诞生。红磨坊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在他的多幅水彩画中描绘了那些贪婪的看客,而他本人最后也沉湎红磨坊,在同舞女的夜夜狂欢中毁掉了生命。红磨坊的舞女,有法国的,也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及美洲、澳洲的,她们的愿望不高,只希望能够遇到一位能够善待自己的男人。 红磨坊的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有名的艺人,如古吕、摩姆·弗罗玛茨、珍妮·阿弗里尔。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古吕,此人身材丰满,风姿绰约,绿色的缎子拖裙系在臀后,每次走过蒙马特街区,都引起一阵骚动,几十年间,她成为红磨坊的代称。除了舞女,红磨坊还有一些很出名的男艺人,如伊韦特·吉尔贝,以说笑出名,糅合着诙谐和优雅的说笑风格使他成为法国“名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占领期间,国难家愁当头,但舞女不知亡国恨,红磨坊仍然歌舞升平。战后,因为这段不光彩的历史,红磨坊受到严厉批评。 而今红磨坊已成为一家大型的歌舞表演厅,是巴黎的一个旅游景点。如果说它仍保持着百年前某些特点的话,那就是舞者的装饰大致不变,上身裸露,披挂着华丽的羽毛服饰或金属片,但是观众与旧日看客完全不能同日而语,观众是现代文明观众,怀着发现巴黎的心情来看演出,演员把演出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演艺事业,不像百年前的舞女,为取悦某一个或几个包养她的男人而强作欢颜。 而今红磨坊有40名女演员、20名男演员,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女演员必须受过芭蕾舞训练,身高起码应达1.72米,年龄在16至25岁之间。容貌要姣好,笑容要灿烂,大腿要修长,鼻子要俏皮……演员起薪1.2万法郎(1法郎约合人民币1.16元),资深演员可达3万,他们付出很多,每周工作6天,每天演出两场。 红磨坊是法国娱乐业中一家效益良好的企业。其观众55%是外国人,45%为法国外省人。最近几年,企业采取经营上的一些改革,如通过出售家庭票及各种减价票以吸引观众,三年间,营业额从1.3亿法郎上升到两亿法郎。 红磨坊就像一位青春常驻、容颜未老的俏佳人,傲然翘首,风情万种,把远方慕名而来的追随者们招致在她的石榴裙下,只轻轻地拂理,便把人们燃烧已久的内心欲火化作了艺术上的高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