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封闭的,河是开放的,大河的开放与流动,必然给住在大河两岸的人民一种交流的性情。沿湄公河一路走来,接触过的百姓都有一个特点,热情、友善、知礼。如果探究其根源,历史、文化、宗教以及湄公河,都是造就这一特性的要素。清盛就在金三角往南不到20公里远的地方。站在河岸,可以清晰地看到湄公河在此怎样将缅甸、老挝和泰国相连。 游而来的湄公河,由于河曲的作用,沉积的泥沙让右岸不断往外延伸,于是形成了一个三角地带。右岸新增出来的土地,严格说很难确定其归属,属于三不管地带,这就给鸦片交易带来一个天然的温床。 虽然紧邻这样一个是非之地,清盛却是宁静、古朴、清寂的,仿佛红尘中的世外桃源。 遍布市内的佛寺,让整座城市笼罩着一派祥和之气。这里的百姓大多过着简单的生活,晚上很少出去娱乐,但是每周有佛事日时,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寺庙前的树林里,听高僧讲佛,讲如何做一个好人。所已“清盛的监狱是空的,顶多有几个从缅甸来的0客。” 在清盛博物馆,我看到了清盛别样的历史。除了原住民,清盛人都是早些年从中国西南部移居而来,他们沿着湄公河到达清盛,发现这里背山面河,自然条件优越,遂在此定居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直到1558年被缅甸侵略以前,这里都是兰那王朝的佛教中心,有超过150座佛寺。清盛制作的佛像被从各地来的人请回去供养。曼谷王朝时期,这里成了泰国与缅甸的战场,城市被毁,直到1881年,奉拉玛五世王之命,从清迈等地迁移了一些人来此定居,清盛才重获新生。现在,清盛依旧是佛都。每年来此修行的僧侣络绎不绝。 76岁的高僧神情清朗,每天还坚持出寺化缘,化来的钱物,一部分留着修缮各处坍毁的寺庙建筑,一部分散给贫困者。我向他讨问对清盛的评价,他闭着眼睛,一个字一个字地说道:“清盛是一个冥想的中心。” 生活在湄公河沿岸,虽然还不乏物质的贫穷与落后,但是那温和、谦逊、友善、不失自尊的生活叫人感念,偶尔还有一些幸福的感伤。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懂得有尺度的生活。我想起湄公河——“幸福之母”的语意,身边有这样一条大河存在,怎能不幸福呢。